【校長專訪】初入行曾遭家長惡言責罵 陳詩韻校長:體諒為人父母多擔憂

升學教育

發布時間: 2022/10/12 14:12

分享:

分享:

以投身教育為職志的陳校長指出,小時候的經歷影響一個人很深遠,但通過教育的方法,可以幫助小朋友減少負面的影響。

能夠遇到擁有專業知識和經驗,同時能將心比己的老師,不只是小朋友的幸運,更是家長的幸運。仁濟醫院明德幼稚園的陳詩韻校長,既是學校學生的師長,亦是家中子女的母親,她坦言自己成為媽媽後,更能體會家長的焦慮和情緒,也更享受擔當孩子成長中的陪伴者。

小朋友鬧情緒是不少家長尤為頭痛的事,坊間因而有不少教導孩子認識情緒的繪本。仁濟醫院明德幼稚園將之延伸擴展,成為學校戲劇教育的一部分。「這一本《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!》,是幾乎每個小朋友都很喜歡的故事,我也覺得很有趣。書中主角只要生氣就會噴火,而且小事如被蚊子叮咬也會有怒氣。」

通過故事,小朋友會知道原來自己生氣發脾氣,會令別人不開心,自己也同樣不開心,從而教導他們怎樣去面對負面的情緒。

陳校長指,老師們會按小朋友的需要來選擇相應的繪本作為戲劇課的主題。「例如《犀牛魯魯》關於禮貌、《森林照相館》講家人關係、《彩虹魚》有關友愛及多分享、《玩具去哪了?》有關珍惜及自理等。」

仁濟醫院明德幼稚園的陳詩韻校長,享受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陪伴者。(湯致遠攝)

年紀小的孩子不懂得面對負面情緒,其實大人也會有失去自制力的時候。入行多年的陳校長直言,早年曾遇過對她粗言責罵的家長。「當時當然會驚,但能夠明白他們。」她續道:「他們只是感到無助,所以產生了負面情緒。家長們有各種擔憂、煩惱,是平常不過的事,諸如小朋友的升學問題、遇到的老師如何、班上的同學相處得怎樣等等,都是會緊張的事,他們當刻的情緒其實反映了他們對孩子的關心。」陳校長感慨指:「只要用心、保持耐性地照顧學生,家長一定會感受到,他們會很衷心地向你表示感謝。」

與家長如街坊親友

聽到家長對自己說多謝當然高興,而住在學校同一社區的陳校長,更欣慰於自己能不時與舊生家長互報近況。「就像家人一樣,碰見時會互相閒聊起孩子的消息,像是『我個仔識咗女朋友』、『佢而家喺中學幾好』。」家長樂於向她分享,或許是因校長自然而然流露出同為父母的「同路人」感覺。「我有一仔一女,自然體會到做父母的難處,加上香港這城市,節奏這麼快、這麼高壓,生活本來就奔波勞碌。與此同時還要處理孩子各種問題,大家都努力讓孩子們有更好的成長環境。」

校長聊起這些年來「贏在起跑綫」的風氣,深有體會。「其實沒有人想做怪獸家長,但當我們置身於那個大氣候,身邊人人都爭相報讀興趣班,而你卻沒有這樣做時,別人的眼光、質疑,都會令人很難受,繼而懷疑自己的決定。」

現在女兒、兒子漸大,但過去這些壓力,她都親身經歷過。「就算你不報,別人也會找你,『我哋去學琴,你個仔學唔學呀?』、『我哋學普通話,你都一齊吖!』。試問有幾多個媽媽會對別人說:『佢唔鍾意學、佢唔使學』?」

從遊戲中學習體現與學校不同的活動,包括學習交通安全。(被訪者提供)

切身體會家長心痛

身為幼兒教育工作者,校長當然深明興趣班並不是愈多愈好,她更明白家長在社會風氣、群眾壓力下的迷惘。「這些正是我們和家長同行的重要時刻,在他們需要支持時給予肯定,或感到疑慮時給予意見。」有時是專業的教養指引,有時則是輕鬆的「湊仔經」。「很多育兒上的難題,不只一個方法,大家互相分享,或討論看看為甚麼你的方法可行,我的卻無效果。」

簡單像是小朋友不肯吃飯,就已經足以令多少家長頭痛又苦惱。「很多人會這樣教:『佢唔肯食就唔好餵,佢餓就自然會食!』」聽起來很容易處理,但只要做過父母,就明白當中的掙扎。「事實上我做媽媽比較狠,我的確會這樣做,但如果照這樣說,必定有人回應說做不到。」校長坦言,做父母後,她面對家長的焦慮和情緒,更有同理心。

我明白家長會心痛,就是這一種痛,令他們狠不下心。其實方法大家都明、都知,為甚麼做不到?只因為人父母難以狠下心對自己的孩子,明白這點後,就能理解家長的矛盾。

遊戲中學習更有效

比起過早學寫字,從遊戲中學習,更切合幼稚園年紀的學生。「因為學習是一生的事,所以更要從小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好玩之處,而非痛苦、沉悶、無聊。通過遊戲去學,就是最好的方法。」

點擊圖片放大
+6
+5

陳校長一口氣舉了好幾個在遊戲中學到的重要技能和價值觀。「像玩積木,可以認識到高、矮、顏色、數量;又或是之前我們請人來教小朋友玩地壺球,也學到很多,像是推地壺時要運用到的肌肉力量、判斷推到哪裏、用多少的力才算贏、比賽中的合作,以至勝出的禮儀或輸掉後的體育精神等,統統都是學習,也都是只能從具體遊戲中才能學懂的重要價值觀。」

現在說起幼兒教育充滿熱誠的陳校長,初出社會時的第一份工作並非老師。「我一開始是在老人中心做文職,但看着老人家離開,心情很難過,便決定離開那裏,轉做一份充滿生命力的工作,就這樣開始入行。」轉行不久即遇上好上司,鼓勵她在公餘時進修。「愈讀就愈有興趣,發現原來小時候的經歷影響一個人很深遠,但通過教育的方法,可以幫助小朋友減少負面的影響,便立定志向在這一行努力。」

記者:王嵐